專家顧問:
國家氣象中心臺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 周冠博
國家氣象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馬杰
遼寧省氣象臺副臺長 閻琦
編號是標記識別天氣事件的方法之一。獲得編號的天氣事件有何“特殊之處”?得到“編號身份”,它們的“待遇”有何不同?
臺風——
編號史悠久 國際組織統一管理
目前,我國進行編號的天氣事件有臺風、東北冷渦、寒潮。拿臺風這一極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來說,平均每年約有7.2個臺風登陸我國,氣象部門需密切監測臺風動向,及時發布預報預警。然而有的臺風生命史長、影響范圍廣,有時海面上會出現兩個或者多個臺風“共舞”,有的臺風甚至會“死灰復燃”,為了便于監測管理,對臺風編號就顯得尤為必要。
作為編號天氣事件中的“老大哥”,臺風的編號可以追溯到六十多年前。自1959年起,針對發生或進入赤道以北、東經140°以西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近中心最大風力大于或等于8級的熱帶氣旋(熱帶風暴級及以上強度),我國會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1970年代后期以來,編號范圍擴大為東經150°以西。目前編號范圍已擴大為東經180°以西。為了避免造成使用上的混亂,1980年,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社理事會(WMO/ESCAP)臺風委員會第13屆會議決定,委托區域專業氣象中心-東京臺風中心對經度180°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現的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達17.2米/秒以上、平均風力達到8級以上的熱帶氣旋進行統一編號。
與東北冷渦和寒潮以數字編號不同,熱帶氣旋一旦發展為臺風,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1998年,世界氣象組織/亞太經社理事會(WMO/ESCAP)臺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批準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方案,委托區域專業氣象中心-東京臺風中心具體負責日常的命名。作為唯一擁有國際組織管理的編號天氣事件,臺風的編號涉及多國家(區域)。臺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中央氣象臺和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臺經過協商,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命名。自此,臺風開始有了“中國名字”。
東北冷渦——
區域特色顯著 遠可波及我國中東部地區
東北冷渦——“活動在我國東北地區及其附近,對流層中、上層的天氣尺度氣旋性冷渦旋”,是東北區域最具特色的天氣系統,也是東北亞大氣環流的重要天氣系統 。它是造成東北乃至我國中東部地區大范圍暴雨、暴雪、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事件的重要影響系統,給上述地區糧食主產區帶來低溫冷害、暴雨洪澇等災害,直接威脅我國糧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對其編號,利于精準開展監測預報業務和科學研究。
2022年,東北冷渦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央氣象臺、遼寧省氣象臺對東北冷渦正式編號。在東北冷渦監測業務中,若東經105°至145°、北緯35°至60°范圍內有東北冷渦生成或移入,且持續時間≥3天,則按年內東北冷渦出現的先后次序進行編號。根據編號,可對比當前時段東北冷渦活動頻次與歷史平均狀態的差異,預報業務和科研人員可準確記錄造成重大影響的東北冷渦天氣過程,有利于對其進行科學研究和復盤總結、提升預報技術水平。
東北冷渦開始編號后,氣象部門會針對其可能造成的影響開展會商。當未來72小時內我國2個及以上省(自治區、直轄市)部分地區將出現強對流、暴雨、暴雪,或3個及以上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現成片的10級陣風、強寒潮、沙塵天氣時,東北冷渦監測預報公報業務會提前24小時啟動編發。
寒潮——
致災性強 影響范圍廣
寒潮是冬季的災害性天氣,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在全國各地都可能發生,會引發霜凍、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寒潮作為冬半年最具代表性的災害性天氣,有著致災性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會影響交通運輸、人體健康、農業生產等方面。
2023年11月起,我國發生的寒潮過程有了編號:2023年11月5日至7日的寒潮編號為202301。寒潮編號規定:寒潮影響區域需涵蓋4個以上省級行政區。這一體系有助于準確描述和預測不同強度寒潮天氣的影響。
2023年2月以來,在原有的寒潮業務基礎與標準規范上,中央氣象臺制定了寒潮勘定編號業務新規范,對寒潮進行編號。此舉有助于規范化建立寒潮歷史災害數據集,提高我國典型寒潮天氣過程發生、發展及影響的認識水平,促進寒潮天氣監測預報業務高質量發展??茖W規范的寒潮天氣編號管理,將提高寒潮天氣預報服務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此前,已有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開展了相關業務,這一業務進展也有利于提升我國在氣象領域的國際合作話語權。
無論臺風、東北冷渦,還是寒潮,對影響廣泛的天氣事件進行編號都具有深遠意義。從氣象防災減災角度看,有利于提高公眾對于災害性天氣的認識,增強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避險能力,從而減輕災害損失。從預報與科研工作的角度講,有利于提升高影響天氣事件的知名度和辨識度,為預報經驗積累總結、預報技術升級研發、預報方法復盤優化以及天氣機理研究創造有利條件。(徐嫩羽、張明祿、穆俊宇、史光浩、張廣梅對本文有貢獻)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作者:閆泓?責任編輯:張明祿)